游于羿之彀中,中央者,中地也,然而不中者,命也。
关于法家,刘老师把韩非看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,认为其贡献主要是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方面,同时在文学、史学领域也有杰出成就。这可能与他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读书,受到侯外庐、陈登原、陈直等史学大家的影响有关。
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是候外庐历史研究的突出特点,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优良传统,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。现在刘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,再也不能见他温厚的笑脸,听他亲切的声音,再也不能一杯清茶,坐谈半天,探讨乃至争论学术思想、社会人生问题。其二,炎黄时代与其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联系问题,也是可以肯定的。第三,要更多地研究古代科学知识与思想文化的联系。据刘丰同学回忆:刘老师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,他始终教育我要有历史的态度,在学习、研究的过程中对待史料要严肃认真。
修身的途径的格物—致知—诚意—正心。六、结语:薪火相传,砥砺前行 作为刘老师的学生,笔者才疏学浅,努力不够,虽然从1998年起追随刘老师读先秦思想文化方向的博士并于2001年毕业,但很惭愧,20年时光匆匆流逝,个人生活在艰难困窘中变动不居,学术研究在多元激荡中盲目摸索,对先秦思想文化研究未能深化展开,对刘老师的学术思想未能传承发展。12 (清)李光地:《榕村语录》卷5,见《榕村全书》(5),陈祖武点校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13年,第112页。
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隐然以继承者自任。二陈跟着陈良学习十年,收获应当不小。(二)以师待臣 孟子在大国宣传他的思想,除了获取国君的信任之外,朝中重臣,甚至佞臣的支持也很重要。由此可见,曾子及子思是孟子心目中的主要取法对象【6】。
(四)不应倍师 孟子在周游列国时,与陈相有过一场辩论。如孔子在鲁国做司寇,得不到国君的信任,不被重用,不甚得志。
14 唐文治:《孟子〈周易〉学》,见《唐文治国学演讲录》,上海: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2017年,第358页。《鲁颂》曰:戎狄是膺,荆舒是惩。或曰:寇至,盍去诸?子思曰:如伋去,君谁与守? 孟子曰:曾子、子思同道。在与国君的交谈中,更是如此。
孟子为推行仁政之道,害得蚳蛙进谏不成,辞官而去,而孟子屡屡进谏,威王始终不肯采纳,可是他为何还赖在临淄,而不速速离去呢?公都子听了之后,十分气愤,便将这些议论加以转告。湖湘学派的重要人物、世称五峰先生的胡宏在《释疑孟》中表示司马光不识孟氏心,而未知所以为师耳。如果您肯来朝,我也将临朝办公,不晓得您是否愿意让我看到您呢?孟子对来使宣称:不幸而有疾,不能造朝。夫子之门并不是那么容易进的,更不可能是想进就能进的。
他与诸侯相处,如果对方待之以礼,他亦回之以礼。他说: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时雨化之者,有成德者,有达财(材)者,有答问者,有私淑艾者。
然他对诸侯的态度颇暧昧——欲迎还拒。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也就是说,孟子对于弟子是否讲求师道也是在意的,滕更虽然是滕国国君的弟弟,但他不能虚心求教,所问有挟,故而孟子不答。
两法各有所长,也各有所短。概言之,师道既是他的教育哲学,也是他的政治哲学,更是其生存哲学,且上承孔子,下启荀子,实为教育文化之关键枢纽。而储子是臣子,可以因国事去到其他国家,但他也派人送礼,而不亲自过来,足见其缺乏求教的诚意,他既然诚意不足,也就没有必要回访了。孟子说,这是好事之徒捏造的,在晋人兜出借道伐虢的计划后,百里奚已经察觉到了其中的阴谋,但他没有像宫之奇那样去劝阻虞公不要接受,并不是他不愿尽臣子的本分,而是虞公眼界太低,嗜财如命,肯定会全盘接受晋国的主张,虞国注定是要亡了的,于是早早地抽身离去。二、通道者 孟子的生卒年月不详,各代学者们各有推测,各有说法,久而未决,已成历史之悬案,如此只好采用钱穆的态度,知人论世,贵能求其并世之事业,不务详其生卒之年寿【9】。生存哲学 或许有疑,孟子曾明确提出君道与臣道【1】的命题,并对两者的内涵有所阐述,至于师道,似乎要另当别论。
21 (宋)陆九渊:《与王德修》,见《陆九渊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0年,第52页。二是不接受诸侯之征召。
据章中的意思,曾子是师,地位与父兄等同,越人来攻,若留在城内,武城大夫自然要重点照顾,既要分心,又要分兵,万一城破,出现差池,那罪名可就大了,所以曾子远避,不与其共赴难。然夫子非俗人,更不会为了行道而自降身段,仍保持着宾师的作风,所以有时难免会遭遇阻碍。
倍畔之人,明君不内,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。我曾经听说过:处在官位上的人,如果无法尽他应该履行的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。
薛君送了五十金,孟子也接受了,因为路上不太平,孟子准备买些兵器,薛君也是以此为由来赠送的(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。平公心动了,准备依礼来拜访孟子,结果被佞臣臧仓以孟子之后丧踰前丧为由加以阻碍,孟子也很无奈,只好说:吾之不遇鲁侯,天也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。孟子门下的弟子也有很多,其中著名的有万章、公孙丑、乐正克、屋庐子等,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教育家,堪称传道者也。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也就是说,这个职业作用很大,正当性很高,各位不用怀疑。
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,贼其民者也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亦是一证。
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这花园有树、有水、有鸟、有兽,梁惠王还是很满意的,带有几许得意之情问道:贤者亦有此乐乎?孟子答道:贤者而后乐此,不贤者虽有此,不乐也。
针对有才能的学生,应注意其才能的特别培养。孟子言土地、人民、政事才是宝贝,如只认珍珠美玉为宝,那么灾祸一定会到来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。
《尚书》里说:‘享献之礼可贵的是仪节,仪节不够,礼物再多也没有意义,因为进献的人并没有把心思放在上面。关于孟子为何拒绝曹交,经学家也有过分析,说法各异【24】,也难以查证。孔子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,他曾言:乃所愿,则学孔子也。在这场辩论中,即可以见其与农家观点之不同,也能窥见其师道的另一重要主张,即不应倍师。
众所周知,道统的论证是由韩愈完成的【18】,但实滥觞于孟子,他说: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齐宣王也在名为雪宫的别墅里接见过孟子,宣王也带着几许得意问道:贤者亦有此乐乎?孟子答道:有。
孟子认为这种小恩小惠偶尔行之还行,若一直依靠的话,显然没有掌握行政的精髓,因为能帮的人终归有限,最好的办法是修桥,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而发愁了。今日再看这些谈话,几乎都是在教导宣王如何正确为君。
他的所行所为,无不渗透着智慧,可以说是一位贤人。时任六卿之长、齐王身边炙手可热的权臣、右师王驩也来了,当他刚进门,就有人走上前与之打招呼,待其坐定之后,又有人走到他身旁与之说话,只有孟子没有任何表示。
© 1996 - 2019 门堪罗雀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县府街